| 网站首页 | 焦点关注 | 政策法规 |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走进乡村 | 爱心人物 | 求助在线 | 
最新公告: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爱心人物

“院士后”汪品先:82岁9天3次深潜南海

admin 发表于:2021-06-30    

他是我国年龄最大的“深潜院士”。2018年,82岁的他乘坐国产载人深潜器,深潜南海,发现了深水珊瑚林;他一步步推动我国深海科研走向国际学术舞台中央。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

“没想到40年后我也下到了海底”

1978年,中国的石油科技代表团到法国、美国去考察,汪品先是其中一员。那次活动让他大开眼界,在为期两个月的考察中,他们参观了十几家石油公司和大学实验室。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上的石油公司已经开始往深海里探索了,汪品先第一次听说人可以下到海底。

“在巴黎的一个宴会上,我旁边坐着一个瘦瘦的法国科学家,他在深潜领域颇有建树,曾经下潜到地中海里,说海底的海百合特别漂亮,他让我有机会一定要下去看看,没想到40年后我也下到了海底。”汪品先说。

汪品先搭载“深海勇士”号下潜。受访者供图

2018年,汪品先82岁,他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9天时间里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

当汪品先第一次下到南海深处,他看到可燃冰出口的地方有层层叠叠的冷泉贻贝群。他们还意外发现了深水的珊瑚林,由各种各样的树枝状的珊瑚组成,高的像乔木,矮的像灌木,更矮的像草,看起来很像陆地上的园林,但却是由动物组成的。它们在一片漆黑的深海海底,构成了另一个生物世界。“海底太美了,深潜的时候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我看到的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汪品先激动地说。

深潜观测的部分图片。受访者供图

从首次听说“深潜”到亲自下到海底,从不惑之年到耄耋之年,汪品先为了这个“深潜”梦想整整等待了40年。

“当时的条件连个舢板船都没有”

1960年,汪品先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地质系工作,名字很好听, 但是根本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海洋地质。

到了20世纪70年代,汪品先和他的同事们依靠简陋的设备,建立起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他们住的宿舍是以前的病房,工作的实验室是废旧车间,用来研究微体化石的是两个对不上焦的显微镜。

“当时的条件连个舢板船都没有,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海洋研究。我就要到了一些海底表层的泥土进行采样,然后在男厕所里用吃饭的大瓷盆子把泥冲洗之后,沉下来的沙子里有海洋的微体化石,再放在显微镜底下去研究。” 汪品先说。

尽管如此,汪品先和同事们还是在1980年完成出版了《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文集,这本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后来还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汪品先正在研究海洋沉积里的微体化石。受访者供图

“我记得当时有一家法国杂志评论说,中国怎么一家伙就把海底的微体化石做出来了,第一句话就叫‘中国觉醒了’,这个项目后来还获了奖。” 汪品先说。

20世纪70年代起,他通过微体化石系统地进行古环境研究,曾完成我国第一口海上石油探井的微体古生物分析任务。80年代中期起,他首次发现了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在冰期和间冰期旋回中环境与沉积变化的古海洋学放大效应。但是,深海研究的突破性成果需要依靠国际大洋钻探,而大洋钻探航次是要通过国际竞争才能实现的。1997年,汪品先提出在南海钻探东亚季风历史纪录的建议书,在国际评审中名列第一;1999年初,他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主持了中国海区的首次大洋钻探,实现了中国海科学深海钻探零的突破。此后,他一直在为推动我国的深海研究做贡献。

“我做的是‘院士后’”

1999年,南海实现了中国海区的第一次深海科学钻探,即大洋钻探184航次。“这个航次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主持的,也是以中国人为主开展的研究。我们在南海打了那些井之后,得到了西太平洋最好的海底沉积记录,非常完整地记录了西太平洋环境变化的历史。”汪品先说,当登上国际大洋钻探船时,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人生方向。

2011年起,汪品先开始做他这辈子“一件比较大的事情”,他成为了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这个计划全国共有30多个单位、70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其中包含60个研究项目,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计划,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探测海盆,揭示南海的深海过程及其演变,最终获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早先一直有观点认为南海是“小大西洋”,但以汪品先为主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南海的研究发现,南海成因其实有着独特的模式,并未遵循大西洋形成模型。此外,他们还发现,低纬度地区的气候并非只受高纬度北极冰盖驱动,而是有自己的变化规律。

“我感到非常高兴,经过我们差不多十年的奋斗,我们提出了‘板缘张裂’‘低纬驱动’等新认识, 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汪品先说。 “南海深部计划好比解剖了一只麻雀,我们研究了南海是怎样产生的,后来怎样变化的,今后会往什么方向去演变。”

汪品先生活照片。受访者供图

55岁时,汪品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3岁时,他开始做深海研究。

“我是没有博士学位的,但是我是选上院士之后做了很多深海的工作,我做的是‘院士后’。”汪品先风趣幽默,当被问及今后的规划时,他显得从容坚定,“我70多岁的时候想干到80岁,80岁的时候想干到85岁,现在马上要满85岁的时候,我想干到90岁。”




上一篇:深圳将制定全国人工智能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
| 中国人大网| 全国政协网| 中国扶贫基金会| 公益日报|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新华网| 央视网| 中新网| 中国网| 中国经济网| 联合国环境署|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世界狮子会| 央广网| 中华网| 光明网| 中青网| 环球网| 凤凰网| 中国军网| 中国爱心银行| 美国中文网| 中国文明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中国政府网|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人民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发展改革委员会| 中国台湾网| 大公网| 俄罗斯之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电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共中央党校| 参考消息网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扶贫爱心在线邮箱:fupinaixin@163.com chinaloveonline@163.com
备案号: 粤ICP备09074337号
Ϣҵ
粤ICP备09074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