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焦点关注 | 政策法规 |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乡村振兴 | 爱心人物 | 求助在线 | 
最新公告: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爱心人物

新疆“非遗”达瓦孜“00后”传承人的苦与乐

admin 发表于:2022-07-07    

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达瓦孜非遗传承中心学生吾舒尔古丽·麦麦提,早上准时出现在演练大厅,练习2个小时后再去吃早餐。

空腹练早功是杂技的基本功,练的是体能。早餐结束后开始上午的课程,“毯子功”即前后滚翻是一天中非常重要的课程。

2003年出生、今年19岁的吾舒尔古丽重复这样枯燥而艰苦的练习已经是第九个年头。

达瓦孜,维吾尔语意为“高空走索”,它是维吾尔族一种传统杂技艺术表演形式。表演者手持平衡杆,不系任何保险带,在绳索上表演前后走动、盘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等惊心动魄的动作。

达瓦孜最早流行于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莎车县等地,后传至新疆其它地区。2006年,“达瓦孜”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吾舒尔古丽于2008年在电视上看到“高空王子”阿迪力·吾休尔在北京鸟巢表演达瓦孜,对这项充满挑战的技艺开始着迷,2013年拜师学艺,成为英吉沙县达瓦孜非遗传承中心的第一批学员中的一员。

她回忆称,2016年,一次演出,台下观众特别多,紧张让她从钢丝上摔下来。当时特别懊恼,想放弃,不学了。晚上寻思良久,想着阿迪力·吾休尔也是一步步训练、坚持才有今天的成就。此后,她不仅坚持下来,还更加刻苦训练。

一年后,在喀什举办的石榴熟了旅游节上,她在25米高的钢丝上的表演,获得成功。她说:“台下观众为我欢呼,那是我最开心、无比自豪的时刻。”

达瓦孜表演明星阿迪力·吾休尔2010年在其家乡英吉沙县建立达瓦孜学校,成立达瓦孜非遗传承中心。在阿迪力·吾休尔本人和英吉沙县政府的支持下,该中心培养了多名达瓦孜传承人。

这项充满挑战的技艺现在在年轻人中仍然有吸引力。据该中心负责人何雅丽介绍,2022年1月,经过对体形、体能、心理素质等多方面严格挑选,30名学生进入了该中心学习。

据悉,该中心已经接到了安徽芜湖景区和疆内景区的众多演出邀请。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真正达瓦孜传承人的吾舒尔古丽十分期待,“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达瓦孜,了解新疆”。(完)




上一篇:彭永臻院士: “污水变清流”背后的魔术师
| 中国人大网| 全国政协网| 中国扶贫基金会| 公益日报|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国家乡村振兴局| 新华网| 央视网| 中新网| 中国网| 中国经济网| 联合国环境署|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世界狮子会| 央广网| 中华网| 光明网| 中青网| 环球网| 凤凰网| 中国军网| 中国爱心银行| 美国中文网| 中国文明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中国政府网|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人民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发展改革委员会| 中国台湾网| 大公网| 俄罗斯之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电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共中央党校| 参考消息网| 河北省乡村振兴局|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甘肃省乡村振兴局 | 山西省乡村振兴局 |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 |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 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局 | 陕西省乡村振兴局 |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 | 贵州省乡村振兴局 | 青海省乡村振兴局 |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扶贫爱心在线邮箱:fupinaixin@163.com chinaloveonline@163.com
备案号: 粤ICP备09074337号
Ϣҵ
粤ICP备09074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