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焦点关注 | 政策法规 |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乡村振兴 | 爱心人物 | 求助在线 | 
最新公告: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爱心人物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admin 发表于:2022-09-08    
2022年09月08日05:1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朱琴(左一)在社区调研。
高 瑞摄(人民视觉)

见朱琴很难,她太忙了。会议、调研、起草审定各种文字材料……作为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政府网站建设管理处处长、政策法规处处长,朱琴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工作一项接着一项,压着茬,铆着劲,“档期”紧张得很。

“一般早上7时从家出发,23时左右回家。”这样的工作状态,朱琴早就习以为常,“在家也不踏实,一想到工作,就总放心不下。”在朱琴开会间隙,记者通过视频连线,见到了这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勇挑重担,为改革助力

与基层一线公务员不同,朱琴的工作更多是做“制度设计”。“越是这样,越要不忘初心,把群众时刻放在心上。”朱琴说。

“接诉即办”是北京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改革举措,它的背后是一场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朱琴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2019年元旦,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这项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举措正式推出。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整合了分散在各部门的几十个热线电话,老百姓的诉求实现“一号响应”。

“在制度设计时,有过不少讨论。比方说,所谓‘不合理’的诉求我们要不要接?该不该办?怎么去办?”作为《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具体起草者,朱琴始终认为,一些老百姓的诉求,现有政策的确办不了,“但不论什么诉求,我们要先接进来,绝不能不管不问。”

40余场座谈调研会,场场不落;840余条意见建议,逐条研究吸纳。在朱琴的带领下,起草组在2个月的时间内,对草案先后修改了40余稿。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审议通过《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全面接诉、不设门槛、依法办理、全面保障诉求人权利,成为一大亮点。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朱琴说,整个改革的过程,就是一场深刻的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我们改革的初心,就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善破难题,为企业纾困

“让人民满意”,是政务服务事业的最高追求。朱琴所在的单位,一头连着市民,一头服务企业,还承担着“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任。

“长期肩挑两个处室重担,从不谈条件,也从不说难处。”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朱琴能扛活、善攻坚,什么难活硬活,交给她都放心。”

2020年,为降低疫情影响,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朱琴带领团队密集调研近百家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起草了《北京市提升新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围绕清理隐性壁垒、降低准入门槛、减少不当干预、强化政策兑现等推出36项措施。朱琴说,“制定助企政策,不能拍脑袋,企业的所需所盼是出发点。”

监管领域改革,是一块硬骨头。朱琴和相关部门的同事,用3个月时间深入市区街三级蹲点调研,问卷调查5000家企业,实地走访60余家企业和商会协会,会同国际咨询机构研究国际经验。最终,形成了20余份、1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深挖问题根源、找到破题关键,在法治框架内大胆探索,创新提出“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思路,即风险、信用、分级分类、协同、科技、共治6项监管基本制度和“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4项场景化措施。

“这一改革让监管明明白白,避免了多头管理,有效降低了合规成本。”一名企业负责人说,“监管变服务,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这样的制度才是企业所需。”

创新服务,用科技赋能

“用科技为政务服务赋能,才能在数字时代更好地为群众服务。”2019年,北京启动区块链行动计划,政务服务领域推广应用的任务落到了朱琴肩上。“我们的任务是和政府相关部门一起,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提供更便捷的数字化服务。”

“懂政务的不懂区块链,懂区块链的不懂政务”是当时的普遍现象,推进工作的困难可想而知。朱琴边学边干,带着专家团队先后翻阅27万字中英文资料,召开102场调研会专家会,协调46个部门,迅速厘清了工作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目前,北京在政务服务领域已大规模落地数百个区块链应用场景,还面向全球发布了中英文版政务服务领域区块链应用创新蓝皮书。

此外,为了建好“网上政府”,在朱琴的牵头下,北京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整合。全市政府网站全部整合到一个平台,数量精减九成,合格率连续保持100%。“政府网站也要有互联网思维,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她介绍,对网上咨询类留言,北京的政府网站已实现1个工作日答复。

今年43岁的朱琴有一个习惯,不论多晚回家,晚饭一定都要在家里吃。“家人会留饭,边看我吃边唠几句家常。很多时候,两个孩子也会强撑着惺忪睡眼,等着我的睡前拥抱。”她说,那顿饭、那个拥抱,最能缓解一天的疲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8日 06 版)



上一篇: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 健全防控体系 向物种入侵说“不”(美丽中国)
| 中国人大网| 全国政协网| 中国扶贫基金会| 公益日报| 中国残联| 国务院扶贫办| 新华网| 国家乡村振兴局| 央视网| 中新网| 中国网| 中国经济网| 联合国环境署|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世界狮子会| 央广网| 中华网| 光明网| 中青网| 环球网| 凤凰网| 中国军网| 中国爱心银行| 美国中文网| 中国文明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中国政府网|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人民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发展改革委员会| 中国台湾网| 大公网| 俄罗斯之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电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共中央党校| 参考消息网| 河北省乡村振兴局|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甘肃省乡村振兴局 | 山西省乡村振兴局 |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 |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 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局 | 陕西省乡村振兴局 |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 | 贵州省乡村振兴局 | 青海省乡村振兴局 |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扶贫爱心在线邮箱:fupinaixin@163.com chinaloveonline@163.com
备案号: 粤ICP备09074337号
Ϣҵ
粤ICP备09074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