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焦点关注 | 政策法规 |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乡村振兴 | 爱心人物 | 求助在线 | 
最新公告: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国内新闻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育种专家范春捆选育新品种 水稻种上雪域高原

admin 发表于:2024-06-21    

西藏加查县冷达乡巴达村的稻田里,绿浪滚滚,秧苗长势喜人,酝酿着新一季的丰收。

“雨水和积温都好于去年,看样子今年收成又错不了。”乡长次旦扎西说,“去年我们在村里试种了20亩水稻,平均亩产1100多斤。”

巴达村,典型的高原村庄,海拔3175米,村里的大田作物种植一直以青稞、冬小麦为主。对村民来讲,水稻是个稀罕物。村民卓嘎说,“除了吃的大米,过去谁也没见过水稻长啥样啊!”想见见水稻长啥样,让卓嘎成了村里第一批试种高原水稻的农户。

种青稞、小麦,村里的农户都是好把式,可对于水稻种植技术,大家就是“门外汉”了。“在高原上把水稻种好,多亏了从拉萨来的专家。”卓嘎说。

这位专家就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范春捆。“随着人们饮食习惯改变和旅游消费等需求增加,大米在高原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受高原低温低氧限制,过去水稻只能在墨脱县、察隅县等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种植。”范春捆说。

农以种为先。“科研人员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作为育种专家,范春捆努力选育出适合高原的水稻品系。

“从2019年开始试种旱稻,我们从全国各地引进了750多份种质资源。可一到西藏,这些种子有的长成了二三十厘米高的‘蒿草’,有些则连秧苗都发不出来。”范春捆说。

2020年,经与国内其他专家讨论,将旱稻改为试验种植水稻。这次,范春捆一次性引种了1000余份种质资源,“来自察隅、墨脱的本地材料倒是能正常长植株,可就不结实。”

当年9月,正当范春捆打算让团队成员将最后一茬秸秆割掉时,他在田间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稻穗。“株高比其他的都高,还隐隐有弯头的迹象。”激动的他不顾穿着衬衣皮鞋,卷起裤脚就跳到稻田里。一捏穗,灌浆了!

这株杂合体水稻完全成熟后,一共结出173粒稻米。手捧着这些珍贵的材料,范春捆将自己“埋”进了实验室。经过昼夜不停的试验,2023年4月,他成功地从杂合体水稻中选育出了具有品系稳定、耐低温、高光效特点的两个品系。

为了深入研究水稻高原适应性机理,范春捆还在西藏多个海拔区间组织生态适应性鉴定,“孕穗期7至10摄氏度都可以正常结实!”

在范春捆看来,品种选育是重头,配套的栽培技术也必不可少。为了让村民们尽快掌握高原水稻种植,范春捆团队研究出一套简单易懂、成熟可靠的栽培技术。

“土壤肥力低,补足氮、磷、钾”“苗黄补氮、失绿补铁,看苗施肥促早熟”“打浆防渗、晒水增温,晚上储水白天晒,下午浇水田里来”……卓嘎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下这些“妙招”,“增穗、防倒、病虫害防治,管用呢。”

“能吃上自己种植的大米,以前想都不敢想。”卓嘎说,现在村里人走亲访友,最拿得出手的礼物就是自家产的稻米。她给记者算了笔账:青稞亩产五六百斤,而水稻亩产能上千斤;两种作物秋收时间和收割方式完全不同,秸秆品质和产量也差距较大。“水稻结了实就能收青秸秆,一亩能收3000多斤,水分足、糖分高,喂牛羊最好。”卓嘎说。

今年春耕期间,范春捆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试种农户和各地农技推广员来电,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授耕作经验、讲解技术要领。“今后既要继续加强研究,在耐低温、高光效上寻求进一步突破,同时也在提高产量上下功夫,让高原上的乡亲们能用上好品种,持续增收致富。”范春捆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1日 18 版)




上一篇:重庆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下一篇:非洲多国积极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 中国人大网| 全国政协网| 中国扶贫基金会| 公益日报| 中国残联| 新华网| 国家乡村振兴局| 央视网| 中新网| 中国网| 中国经济网| 联合国环境署|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世界狮子会| 央广网| 中华网| 光明网| 中青网| 环球网| 凤凰网| 中国军网| 中国爱心银行| 美国中文网| 中国文明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中国政府网|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人民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发展改革委员会| 中国台湾网| 大公网| 俄罗斯之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电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共中央党校| 参考消息网| 河北省乡村振兴局|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甘肃省乡村振兴局 | 山西省乡村振兴局 |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 |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 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局 | 陕西省乡村振兴局 |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 | 贵州省乡村振兴局 | 青海省乡村振兴局 |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扶贫爱心在线邮箱:fupinaixin@163.com chinaloveonline@163.com
备案号: 粤ICP备09074337号
Ϣҵ
粤ICP备09074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