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焦点关注 | 政策法规 |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乡村振兴 | 爱心人物 | 求助在线 | 
最新公告:     中国扶贫爱心在线改版上线啦  [admin  2017-03-18]        
当前位置:焦点关注

七夕,藏着古人对生活最诚挚的期待

admin 发表于:2024-08-12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的历史相当悠久,这从《红楼梦》等名著以及古代典籍的记载中,可见一斑。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种生得巧……光是“乞巧”的方式,就不止一种。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在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年代,人们也将七夕过得有滋有味,乞巧、祭拜织女,品尝各式各样的“巧果”,许下对未来最美好的心愿。

名著里的七夕

“四大名著”里,涉及七夕的内容并不多见,擅长描写日常生活的《红楼梦》,提及这个节日时也只是几笔带过。

比如有一回,为了生计,刘姥姥带着板儿,跑到荣国府攀亲戚,游览大观园时,大家凑在一起吃饭,贾母为了活跃气氛,决定行酒令,轮到薛姨妈时,她答了一句“织女牛郎会七夕”。

早在《诗经》中,就可以找到牛郎织女传说的一些踪迹,所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织女星,很早就得到了古人的关注。

仰望浩瀚星空,古人发现,在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而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里,已有了这样颇具文学意味的描述。

后世,人们逐渐将牵牛星与织女星人格化,再融合当时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创作出牛郎织女的传说。

《红楼梦》里另一处提到七夕的地方,是第78回。晴雯离世,贾宝玉非常伤心,便撰写《芙蓉女儿诔》来祭奠她,其中提到“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古时候过七夕,流行女子向织女“乞巧”。七夕之夜,女孩们拿起五色丝线,以及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将丝线穿入针孔中,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

所以七夕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乞巧节”。

总体来说,《红楼梦》对七夕着墨不多;《三国演义》提到它的地方也极少,第63回有一句“时当七夕佳节”,后续没什么详细描述,不过也说明,当时七夕已经是重要节日了。

七夕,不是只有爱情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爱情之外,七夕依旧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古人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对生活最诚挚的期盼,悉数融入其中。

如今,在《西京杂记》《帝京景物略》以及《东京梦华录》等古代典籍里,人们依旧可以通过只言片语,观察古人欢度七夕的场景。

首先,“乞巧”的方式就有很多种。《帝京景物略》讲过,取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此时如果水下的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若是笔直的一条,便是“乞巧”失败。

说起来,古代的七夕,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年轻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相互之间还会赠送小工艺品、玩具,祝福对方心灵手巧。

所以,如果真有穿越这回事的话,那么回到古代,你或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七夕之夜,月光皎洁,女孩们摆好香案、花果,虔诚地祭拜织女,许下美好的心愿。

七夕的节日气氛,在宋朝时达到了顶峰,可口的食物更加多样,有煎饼、果食等等。精致的“果食”就是巧果一种早期的形态,后来,巧果逐渐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孩子也能在七夕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旧时民间会供奉“磨喝乐”,最初是七夕节儿童玩物,造型可爱,多为身着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莲花的喜乐童子形象。

岁月变迁,从星辰祭祀、幸福祈求、俗世竞巧,再到爱情美满,七夕的内涵愈加丰富饱满,现在,人们依然将它视作情感交流的重要节点,这个节日,也依然焕发着光彩。(完)




下一篇:吉林省德惠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加固堤坝、巡防查险—— “我们带头干,大家有底气、干劲足”
| 中国人大网| 全国政协网| 中国扶贫基金会| 公益日报| 中国残联| 新华网| 国家乡村振兴局| 央视网| 中新网| 中国网| 中国经济网| 联合国环境署|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世界狮子会| 央广网| 中华网| 光明网| 中青网| 环球网| 凤凰网| 中国军网| 中国爱心银行| 美国中文网| 中国文明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中国政府网|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人民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发展改革委员会| 中国台湾网| 大公网| 俄罗斯之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电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共中央党校| 参考消息网| 河北省乡村振兴局|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甘肃省乡村振兴局 | 山西省乡村振兴局 |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 |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 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局 | 陕西省乡村振兴局 |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 | 贵州省乡村振兴局 | 青海省乡村振兴局 |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 
版权与免责声明: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图片均为原版作者版权所有,网站只是用来做公益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扶贫爱心在线邮箱:fupinaixin@163.com chinaloveonline@163.com
备案号: 粤ICP备09074337号
Ϣҵ
粤ICP备09074337号